铀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矿物之一,下游应用几乎完全用于发电,小部分用于生产医用同位素和海军推进。全球15个国家拥有铀资源量的95%,剩余5%分布于另外24个国家。据核能机构(n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资料显示,铀资源储量前三大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铀资源量占比达28%,哈萨克斯坦
勃姆石作为提升锂电池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材料之一,凭借着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在锂电池行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其需求也在水涨船高。目前湿法隔膜已成趋势,作为无机涂覆材料中氧化铝的替代者,勃姆石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池用勃姆石需求量将达到8.2 万吨。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6.8万吨,同比增长78.3%。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从材料类型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占50.1%,三元电池占46.9%。
随着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等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固态电池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电池体系的重要升级方向。自2020年以来,各国持续推出固态电池产业相关政策,把固态电池产业化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如欧盟发布《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电池2030 路线图》等,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全球生物航煤产能快速扩大,2024年将接近 230万吨。全球生物航煤产能主要由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地贡献,总占比超99%。国内公司中镇海炼化、怡斯莱(ecoceres)和嘉澳环保扩产进展较快。
目前,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碱性锌锰电池行业持续发展,对碱性电池免征4%的消费税。再叠加消费升级,我国锌锰电池的碱性化率逐年提高,约在60%左右。同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锌锰电池出口国,但近几年出口量呈下降趋势,2023年降幅有所收窄,出口量为270.5亿支,同比增长0.8%。
随着制造业的迭代升级和下游产业需求的增长,超硬材料作为关键原材料,迎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超硬材料总产值达147.8亿元,预计2024年、2025年我国超硬材料总产值分别达163.2亿元、171.5亿元。
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装机规模持续上升,消纳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而叠栅技术作为一种泛半导体金属化技术和电池组串技术,融合电池和组件两个工段的多个技术,有望推动光伏产业大幅降本增效,叠栅光伏电池行业需求空间较大。同时,通威股份与时创能源、晶盛机电进行叠栅光伏电池技术合作,有望加速行业技术成熟。
全球首批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商包括world energy、neste、gevo以及total。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saf产能达212.36万吨/年。从航司签署的采购协议来看,2022年宣布的承购量为21.7亿升,近年来数量急剧增加,预计增长将持续。
金刚石作为超硬材料最主要细分市场之一,是河南省28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从不同角度明确了推动超硬材料产业发展、力图构建千亿级超硬材料产业链。同时,河南十八个地市先后有郑州、商丘、南阳、许昌、济源、开封、漯河等七个地市出台做优做强本地超硬材料产业或发展本地超硬材料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
负极材料最主流的是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与天然石墨比较,人造石墨在循环、倍率、高温等方面性能更优。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市场份额高达82.5%。硅基材料作为锂电负极的新一代材料,市场份额占比较小仅为3.4%(以石墨和硅碳混掺后计算)。
全钒液流电池成本结构主要包括电堆、电解质以及周边设备三个部分,其主要组成部件包括离子交换膜、电极材料、双极板材料、集流体、活性电解液及电解液缸、催化剂等。其中电解液直接影响能量单元的性能与成本,是钒电池系统中的核心材料之一,占比达43%。
我国膨润土资源丰富,储量逐年递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陕西省等多个省区。然而,我国膨润土绝大部分为钙基膨润土,优质钠基膨润土储量较少,且整体开采利用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这也使得其产量无法完全满足下游市场需求,仍有部分产品需要进口补充。因此,近年来其进口量始终维持在11万吨以上,出口量则呈现整体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和中国新增装机量分别约390gw和217gw,在乐观情景下,2030年,预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587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317gw,分别同比增长50.5%和46.2%,光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而充足的多晶硅供应有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从而降低晶硅电池的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在产多晶硅企业22家,有效产能230万吨,同比增加97.2%,产量约147.2万吨,同比增加71.8%。2024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106万吨,同比增长74.9%。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253gw,同比增长60.5%,占光伏装机总规模的42%;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96.29gw,同比增长88.4%。预计2024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317gw,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11.87gw。
我国非晶带材产业化应用自2010年以来已有十多年时间,近年来产量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非晶带材产量由5万吨左右增长至11.15万吨。
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由40.4万吨增长至248万吨,预计2024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达319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28.6%。
目前,我国熔盐储热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熔融盐储能累计装机容量是657mw,同比增长7.6%,新增装机容量是46mw。同时,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完成2亿千瓦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增加系统调节能力3000万千瓦到4000万千瓦。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31.39gw/66.87gwh。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飞轮储能占比仅0.2%左右。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飞轮储能市场规模已超过320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突破千亿大关,年度增速预计将超过40%。